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有三个半小时多,很长。我不是喜欢看战争电影的人,特别是这种中世纪的冷兵器战争,在不了解它背景的前提下看起来,实在是觉得长的离谱。冲着男女主去看的,谁知女主基本就是个打酱油的,而且过了快五十分钟了,还没露个脸。真叫我辈崩溃。尽管看的吃力,巴里安誓死保卫耶路撒冷时,向军队演讲并封他们为骑士的桥段我还是看的很感动的。去百度上搜了一下“耶路撒冷”,据说这个词的意思是“和平之城”。真是讽刺。作为三教的圣地,我看它改名叫“眼泪之城”或者“战争之城”还差不多。关于它的争夺,从中世纪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地方,还有人民世世代代居住,我真不知道应该佩服他们的坚韧,还是鄙视争夺者的野心。说远了,其实就电影来说,我不很明白这场仗为啥一定要打。萨拉丁最后同意不屠城,让基督教的人回去,巴里安也没有再顽强抵抗。为什么这一切不在最初的时候就做呢?非得打起来,浪费掉那么多人命,才发现硬攻一点都不划算。历史上,鲍德温四世手下两大武装力量-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的头领分别是雷蒙德和雷纳德,其英文名字分别是:雷纳德-Reynald、雷蒙德-Raymond,很相像。但影片中并没有出现雷蒙德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CountTiberias(提比里亚斯伯爵),雷纳德倒是出现在影片中,这是为何呢?雷蒙德史称:RaymondIIIofTripoli,他的称号有:的黎波里伯爵(CountTripoli)、加利利及提比里亚斯王子(PrinceofGalileeandTiberias),的黎波里、加利利和提比里亚斯均在巴勒斯坦地区。其中的黎波里还是十字军建立的一个城市,由雷蒙德统治,不是利比亚的的黎波里。他从父亲那继承了的黎波里伯爵,他自己娶了加利利的公主、同时也是提比里亚斯的圣俄梅珥的寡妇,故又称为加利利及提比里亚斯公子。他的母亲是鲍德温二世的女儿,所以他是鲍德温四世的亲表叔。影片中雷蒙德的角色被称为:CountTiberias(提比里亚斯伯爵)应是综合了他的上述称号。据说是编导为了避免和雷纳德的名字发生混淆而特意为之,而不称为CountTripoli,是为了怕观众误解为是利比亚的的黎波里。本片秉承了导演RidleyScott一贯的作风,强悍粗犷,动作场面设计得好,有精巧的小型打斗,也有宏大的大型战争,洋溢着男性的野心和征服味。在片中,诺顿所饰演的是出场时间不到20分钟而且脸始终罩在铁面具之下的耶路撒冷王。电影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国王,一个麻风病人。但其光芒却完全掩盖了所谓的铁匠主角和争吵不休的各色人等,甚至包括撒拉丁。病情日益沉重的鲍德温在勉力维持着王国的稳定,同时他也深知不安分的臣子已经在未雨绸缪,但是对此,他也只能在面具下发出酸涩的苦笑,因为他虽然可以作为耶路撒冷王惟我独尊,也可以让撒拉丁蛰居大漠,却不能违背上帝为他安排的命运,事实摆在眼前,他命不久矣,不但是别人,就算他自己也已默默地在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在这一段中,诺顿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鲍德温的气概和不可挽救的悲哀。年,24岁的鲍德温奄奄一息,为了祖辈的基业,他以超人的毅力、腐蚀的身体支撑了这个国家十一年,但现在他再也支持不住了。他召来雷蒙德立下遗嘱,指定自己7岁的外甥――西比拉与前夫的儿子鲍德温五世为继承人,雷蒙德为摄政,并严令规定禁止盖伊参与权力。至此,这位麻风病人沙漠的英雄撒拉丁永远无法跨越的对手耶路撒冷王国最后的强者,也是最脆弱的强者――鲍德温四世,终于得到了身体和灵魂的最后解脱。据说此片自上映以来口碑不是很好,在我看来,诺顿在片中的精彩表现,岂止是一个“赞”字形容得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64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