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24日,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幕。现场读者感叹,订货会现场,比春节庙会还要热闹。是的。这场时隔两年重新开启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是图书行业开年的首场盛会,以“新征程坚定文化自信,高质量再创出版辉煌”为主题,集中展示图书40万余种,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展台数量余个,参展商数量余家,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本期读书版,我们特别请在订货会现场的出版社编辑、民营书店经营者一起分享现场的热忱与期待,很开心,大家都仍觉得“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全心全意想要书店更好北京书展订货会开幕的前三天,晓风书屋创始人朱钰芳就已经赶到北京。这是近三年来首次关于书的盛会,所有人都很积极地置身其中,想要改变现状,想要问候同行,想要把春天过得热闹。订货会开幕前,朱钰芳代表晓风书屋领到了两项大奖。其一,是一场延迟的颁奖。年1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授予杭州晓风图书有限公司为“年度民营书业”影响力企业,获此荣誉的,全国只有十家。其二,是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中国民营书业峰会授予的“民营书业年度魅力书店”。等到24日书展开幕当天,朱钰芳几乎走完了整个书展现场。以下文字为朱钰芳口述:整整一天,我都在现场。从现场氛围来说,书的品质很好,大家都很积极。特别是一些大的出版社,都似乎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展台驻足了很多人群,也有人在现场询问通过视频号收看的网格本直播。我隐约感觉到,未来,出版社的销售理念会越来越明晰。中信出版社的展台装修华丽,一家出版社,同时有四个不同的阅读主题在直播,展厅像是演播厅。在展厅中间有一块展板,是中信出版社的作家群像,非常直白地告诉来往行人,这家出版社所积攒的作者力量,是多么雄厚。理想国的展台(见上图),像是一个书房。我们书店经营者是作为采购方到订货会,是为了最大规模最快速度地去了解出版社的新书或者特色书,不太会有时间静下心来在那看书。但是在理想国,我看到有很多读者居然在万人会场旁若无人地读书。这一幕,我想我会记得很久。理想国的几个工作人员,对每一个进来的人打招呼,全场7折。按往常,订货会的最后一天才会打折卖书,今年开幕第一天,理想国就已经从早到晚地卖书,如清流一样滋养着读书人。书展现场遇到了很多老朋友。遇到了绿茶,他对书店观察做得很不错,等他的新书出版,还想请他来杭州做活动。在商务印书馆,也遇到了郑振铎的后辈,他留学归来,加入商务印书馆,也正在直播。很多出版社都已经把自己作为传播的首要窗口。但一本新书的发布,总要和看不见的读者有一些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希望晓风书屋能成为更多好书的线下交流点。可能,这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我也希望,我们晓风书屋会变成出版社在杭州的联络站,我们也许无法提供网络平台的购书折扣,但我们有信心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为出版机构服务。这次书展,做书人、卖书人整整齐齐地在北京相聚,很难得。大家都还很执着地在为今年的发展去做规划,是因为我们真正地全心全意地想要为书做事,大家都很齐心,也很愿意不断投入。做书店的人,原先就没有打算赚大钱、赚快钱,特别是一些开了几十年的老书店。我们更在意的,是有没有人真正需要我们。如果线上的出版社未来有更多线下需求,其实对我和我身边的这些做书店的人,都是一种鼓舞。我们依然相信,还是会有一批读者愿意到书店了解书,留在书店看书,来到书店买书。我每次到北京,都会把一部分时间留给万圣书园,不论我住在哪儿,离书店是远是近。每次只要有时间去,总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一些能量,我们做人文特色书店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些年,跟我们一样做特色独立书店的同行者越来越少。有些书店业态因为环境的变化做了变化,比如书店里大面积地放文创、做咖啡,以此来解决自己的生存。还有一些书店,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把装修做得绚丽夺目,让更多人去打卡,但万圣不是,万圣还是靠书的内容,这和书店的坚持有关系,当然,整个北京可能也只有一个万圣。晓风比起万圣没有那么学术,但是有些气息跟万圣很像,我也需要在那里找到一些共鸣。每次在万圣书园,我都会留意看书桌上最显眼的那两堆书,很多书都已经翻烂了,可这些书还在这里,其实就是一个书店一个掌柜的精神,他想告诉别人这些是好书。万圣书园的创办人刘苏里,听闻我们在书店,和他夫人一同赶来,聊起最近情况怎么样。苏里说他统计过,早些年来书店买书的读者,单笔金额超过块的很多,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大家会一摞一摞地买书,因为觉得很多书外面买不到。但是,最近书店有很大的变化,书店销售的单笔金额从块下降到块左右,但是数量多了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周末,连洗手间的厕纸要比平时翻一倍。这说明很多人来这里看书,同时也买书,只是书买得不多,不像前些年,大家买一摞书,是为了学术研究或者找研究方向,更早一些年,很多教授委托苏里找书。现在来的读者,很多是来打卡,顺便买上两本书或者喝杯咖啡,听到这儿,我就很为万圣书园开心。万圣书园的生机,不仅仅是在于老读者,在于有新的读者主动走进书店。去万圣书园之前,我跟南昌青苑书店的朋友有约,没想到在书店,还遇见了贵州书店的负责人,福建书店的负责人。《耶路撒冷三千年》《甲骨文系列》等经典书目的责任编辑,也都陆续赶来书店。那天夜里,分别的时候,已是凌晨,大家都互相祝福。想想,万圣书园已在北京30年,青苑书店在南昌已有31年,泉州的风雅颂书局业已创办31年,安定书院在湖州20年,岛上书店舟山创立34年。回头看看,这些做书店的人能够坚持这么多年,这一辈子,有半辈子都在做一件事,这又影响了多少读书人。开书店确实要有一些坚守,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公益行业,但幸运的是,因为开书店,在书店得到的滋养是和外界不一样的,上下五千年都在你的书房里,很多事情就可以豁达,很多人一辈子活不过一本书,而开书店,最需要做到的是能够在阅读上给人帮助,如果有这个方向,一定可以把书店做好。难忘的相聚,大家谈的最多的,还是读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6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