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的最后一段连着第41章是一整个故事,标题是基大利被暗杀。 作者说,加利亚的儿子约哈难和田野里的一切军长又来到米斯巴见基大利,对他说,亚扪王巴利斯派尼探雅的儿子以实玛利来谋杀你,你知不知道。言下之意,是提醒他防备。不过出乎他们意料,基大利却不信他们的话。约哈难将基大利拉到一边轻声对他说:基总,让我去把尼探雅的儿子以实玛利干掉吧,我会小心做,不会让人知道的,你不杀了他,万一让他杀了你,就会使好不容易聚集到你这里的犹大人又被分散,恐怕会招致我们剩下来的犹大人灭亡。但是基大利不同意他那么做,他说:千万别那么做,我相信以实玛利不会杀我的,你说他的话可能并不真实。 这段话有个语病,第7句时说田野里的一切军长都来投奔基大利,这个一切军长也包括以实玛利,而这里又说田野里的一切军长,却不包括以实玛利。这个语病是因为圣经的作者在书写时都喜欢用很夸张的语气来说话,圣经里因为夸张而产生的语病多到不计其数,所以读者可能都已对这个问题产生免疫,不当这种问题是一个问题。 这段话中说的田野里的军长也可能是指土匪、非官方武装,而不是被打散或逃出去的犹大军队,否则的话,战乱已经结束,他们为何还在田野里呢。当然,这只是按常理分析,如果是编故事的话,那么指什么人都可以,反正是虚构嘛。 作者这段话意思是说,田野里的军长之一以实玛利被亚扪王收买,要来刺杀基大利,而其余所有的军长都是站在基大利一边的,他们听到消息,从民族大义出发,先来提醒基大利,然后又主动请缨去帮基大利除掉隐患,但是可惜基大利根本不相信,还阻止约哈难去杀以实玛利。 这个故事有一些不合理,首先是亚扪王为什么想要暗杀基大利,按道理是完全没有杀人动机的,当时亚扪和犹大都已经在巴比伦的统治之下,都是刚刚经历过战乱,都是自顾不暇,都没能力侵害对方。难不成亚扪王觉得本地人口太少,把基大利杀了,好让一些犹大人恐慌,然后再躲到亚扪去生活吗,这也说不通。 显然,历史上肯定也有人提出过亚扪王暗杀基大利缺乏杀人动机的这个问题,所以经学家们对此也有准备。他们解释说,根据耶利米书27:3,亚扪王曾与西底家结盟共同对抗巴比伦,在犹大战争结束后,亚扪王虽然没能力打尼布甲尼撒,但是也看他安排的基大利不顺眼,所以想要杀基大利。耶利米书第27章是说巴比伦要来攻打各国,作者写成是耶和华预言惩罚各国,这跟结盟是一点都扯不上关系。实际上要说结盟,更可以说亚扪等国早就与巴比伦结盟。 列王纪下24:2说,耶和华使迦勒底军、亚兰军、摩押军和亚扪人的军来攻击约雅敬、毁灭犹大。你们看,这是不是他们早就勾搭上的证据。实际上历史资料也有显示亚兰、亚扪、西顿、推罗等都已在更早的时候顺服巴比伦,也正因为如此,在犹大打仗的时候难民会逃到亚扪等地方,而巴比伦打下犹大后就打道回府,如果亚扪王还没征服,肯定还要继续战斗。按一般理解,当巴比伦王打下犹大之后,犹大已经没有犹大王,亚扪也应该早已没有亚扪王,所以这里的亚扪王的称呼似乎也是有点问题的。 按照常理,如果犹大很强大威胁到亚扪的话,亚扪可以打主意削弱它的力量,而犹大已经足够弱、根本对亚扪无威胁时,亚扪应该不希望犹大更加混乱。这个道理就比如现在的我国不希望周边任何一国混乱一样,第一因为混乱容易传染,第二邻邦混乱会有难民问题。另外当时迦勒比人战事完毕退军回去,各邦压力减轻,应该都要赶紧恢复秩序和生产,怎么会不嫌事多,好好的去刺杀一个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人,却不怕给自己惹祸呢。 如果约哈难等其他军长觉得应该要保基大利,以免剩余的犹大人又被分散导致灭亡,他们要提醒基大利可以去提醒,如果要杀以实玛利,却不需请示基大利,尽可以自己下手,从故事看,他们也不受基大利的领导。约哈难既然说自己能把以实玛利杀死没人知道,他为何不自己做呢。当然,这也可以勉强解释为约哈难尊重基大利。既然除以实玛利之外的所有军长都来提醒基大利,按理说基大利就算对以实玛利最有信心,就算他完全不相信约哈难所说的话,也会感谢他们来通风报信,客气地说自己会注意加强防备,而不会断然说约哈难说的是假话。不过这些也都可以用个人性格来解释,毕竟有的人为人处事就是不按常理的,现在小问题暂且不说,先看故事的下半段吧。 第41章,正式讲基在利被杀的事。 作者说,七月(公历九到十月间)的时候,前王室成员和大臣以利沙玛的孙子、尼探雅的儿子以实玛利带着十个人到米斯巴来见基大利。基大利虽然曾经得到约哈难的提醒,说以实玛利居心不良,但根本不相信约哈给所说的,对以实玛利一点都没有防备,还在米斯巴请他们吃饭,结果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向基大利发难,用刀杀死了他,接着又杀死了在米斯巴的一切犹大人和迦勒底兵丁。因为米斯巴的所有人除了被杀死的都被控制起来,所以一点信息都没有传出去。 第二天,有八十人从示剑、示罗和撒玛利亚而来,他们剃去胡须、撕裂衣服、划破身体、手拿着素祭和乳香,要奉到耶和华殿去。当他们走近米斯巴时,以实玛利也装出悲伤哭泣的样子去迎接他们,并请他们进城去见基大利,等把他们骗进城中后,就和同伙一起屠杀这八十人。他们杀死了七十人,最后有十人向以实玛力跪地求饶说,大王不要杀我们,我们有很多粮食、油、蜜藏在田里,可以奉献给你们。于是以实玛力就饶了他们的性命。 接着以实玛利他们把所有杀死的人包括基大利的尸体都抛入一个深坑中,据说这个深坑是以前亚撒王为防备以色列王巴沙所挖的,他们杀的人太多,竟把这个深坑都填满了。最后以实玛利把米斯巴剩下的百姓包括一些公主都准备掳到亚扪去。 约哈难等众军长听说以实玛利已经将基大利杀死,并且屠杀了很多人,又掳走了所有剩余的人,就带领众人去拦截他,他们在基遍的大水池旁相遇,被掳的众人一看来了救兵都非常高兴,约哈难等人经过一番激战,终于救下了他们,但是以实玛利和他手下的八人逃走,跑到了亚扪。因为巴比伦王所立的省长基大利被以实玛利杀死,约哈难等人担心迦勒底人会来报复,于是也不敢继续呆在犹大,他们和救下的众人在伯利恒附近的金罕稍作歇息,便往埃及去。 故事结束。 上面的金罕和合本写金罕寓,有经学家解释称,寓是旅店之意,所以说他们在那里住旅店,也亏他想的出来。旅店的雏形是古代的驿站,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只为官方服务的,而且很远的距离才有,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远古的时候一般平民百姓在外面可没有旅店住,他们要不随便找个野外的地方安息,或者到村镇里在别人家的墙脚下睡觉,或者也可以找人家家里借宿。就算伯利恒那里曾有官方的驿站,在战乱之后也不可能招待人,更何况是很多人。因为金罕曾经作为人名在撒母耳记下19:37-40提到过,经学家们还猜想这里可能是大卫赐给金罕的地方,这些应该属于是过度联想。 故事的开头,作者介绍以实玛利是前王室成员和大臣以利沙玛的孙子,给人感觉很真实的样子,但是仍不能掩盖这个故事的虚假。这个故事跟耶利米书其它故事一样,应该完全是虚假的。它的最虚假之处是以实玛利带来杀基大利的人太少。如果说这件事像中文标题说的那样,是暗杀的话,带十个人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按这个故事讲述,他们不是搞暗杀,而是搞大屠杀,并且还要掳走很多人,那十个人加上以实玛利自己也才十一个人,除非他们装备了现代化的武器,否则是不可行的。 有人可能会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十一个人也许能做到这事也说不定。我们假设十一个人确实能杀死几百人、控制几百人,甚至其中还包括身经百战的迦勒底兵丁,但是这样毕竟成功的几率太小,谁会冒这么大的风险这样去做呢。如果说开始的时候为了出人意料,带比较少的人去,动手了之后外面也必须有埋伏要冲进来帮忙才对,总不可能一个所谓的军长下面就只有十个人,就孤注一郑吧。 按照这两章的描述,基大利被任命为犹大省长,应该有不少人交给他管理,如果没几个人的话,那就不能说省长,最多能说当村长,而且又有很多军长及从各邦归回的人来到米斯巴投靠他,再加上还有一些迦勒底的兵丁,米斯巴的实力至少不能让十一个人就可以来胡作非为的。就不说米斯巴有多少人,第4-8句中说从示剑、示罗、撒玛利亚往神殿去献祭的八十个人,十一个人要上去杀死他们,应该也要掂量一样能不能控制得住场面、能不能打得赢。但是在这个故事里,这十一个人好像是超人一样,或者说拿了现代化的武器一样,他们要杀多少人就杀多少人,要掳多少人就掳多少人,不仅事情能顺利做到,而且自己的人还能毫发无损,这样的事情应该是不可信的。 另外刚才提到从示剑、示罗、撒玛利亚往神殿去献祭的八十个人,虽然第39章写耶路撒冷陷落的时候没有写神殿被毁,但第52章有写,这些人是不知道神殿已经没有,还是知道但是仍想去废墟上祭拜耶和华呢。有经学家说,这些人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剃去胡须、划破身体,这是耶和华律法所禁止的(利未记21:5不可使头光秃,不可剃除胡须的周围,也不可用刀划身)。这种说法是不合道理的,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根本不是要说谁有罪受处罚,否则的话基大利等人何罪之有呢,基大利的父亲、叔叔还数次救先知耶利米的性命呢。作者在这里写这些纯粹是为了表达他们很悲伤而已,就如以赛亚书15:2写,摩押人因泥波和米底巴哀号,各人头上光秃,胡须剃净。 上面的事还透露出这个作者讲故事挺爱凑十的:以实玛利带十个手下,去祭拜耶和华的八十个人,后来以实玛利饶了他们十个人性命。 这个故事为了显示以实玛利的残暴,给他原来预设的事加了太多不必要的戏,这些也是我们判断这些事情是假的原因。如果说他们真的是受亚扪王的指使来暗杀基大利,那么他们十个人来迅速把基大利杀死就想办法撤退逃离,这样写给人感觉还真实一些,但是作者可能觉得这么编这个故事就太简单,没什么情节,不够吸引人,所以要编以实玛利在那里实行大屠杀,杀了的人还填满了一个大坑,说明杀的人实在很多,然后还掳了很多人去,可以就那些事都是不必要并且风险很大的事,要知道从耶路撒冷到亚扪虽然不说千里迢迢,但也有不少路程,第一在路上就容易出危险,第二这屠杀的消息就保守不住,到时他们难道就不怕给亚扪召祸吗。 作者为了表示以实玛利他们杀人之多,说他们杀的人填满了一个大坑,还说这个大坑是以前亚撒王为防备以色列王巴沙所挖的,列王纪上15:17-22有说亚撒王对抗巴沙的事,说亚撒王拆了拉玛的石头和木头修筑迦巴和米斯巴,不过没有说曾挖了一个大坑,作者说的这个大坑要不是他为了本故事编出来的,要不就是以色列人的传说中那里有一个大坑,作者就根据这个传说所以把故事的所在地编在米斯巴。 第11-12句说约哈难听到以实玛利所干的这些恶事,就带领众人追上来拦截以实玛利,后来在基遍追上他们。要知道基遍的位置是在米斯巴的西南,而亚扪的方向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在米斯巴的东北,不知道以实玛利带着被掳之人往亚扪去,为什么去北辕南辙呢,这自然也是这个故事虚假的一个证据。为什么作者编这个故事会出这样的错误,很大可能的原因就是以前我们说过的,作者可能是被掳之人的后代,根本没有在犹大地生活过,很多地名虽然在传说里听过,但是具体方位却有些糊涂。 接着第14-15句说,约哈难把被掳之人救下来,以实玛利带着八个人逃去亚扪,言下之意是说经过一番激战,以实玛利手下的十个超人死了两个,其余人全身而退。看来前面约哈难说自己能神不知鬼不觉把以实玛利做掉,是吹了大牛皮。不过按道理说,以实玛利干的事情既然能传到约哈难耳里,肯定已经很多人知道,而他逃到亚扪,更证实了亚扪王庇护以实玛利的传闻,亚扪王就不怕巴比伦王追究起来,把亚扪人杀个精光吗。 最后说因为巴比伦王任命的省长被以实玛利杀死,约哈难怕迦勒底人报复,就带着他的手下及他们救下的所有人投埃及去。正如我们上面所言,大家都知道基大利被以实玛利杀死,而以实玛利最后投亚扪王而去,大家也都知道约哈难是要为基大利报仇之人,迦勒底人要是来调查事情经过,自然会去找以实玛利和亚扪人算账,他们担心迦勒底人干什么呢,作者的这个担心明显设计的太不合理。 可以说,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透着假,我们根本没有理由相信它是真的,作者创作这个故事是相当失败的。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故事的细节可能是假,那以实玛利杀死犹大省长的事是否是真的,我觉得基本也是假的。米斯巴在旧约里虽是个闻名的地方,但给人感觉也不够作一个省府的所在地,当时战后虽然耶路撒冷可能遭严重破坏,但巴比伦人若要选一个省府的话,可能也轮不上米斯巴,也许北方的撒玛利亚就比米斯巴更好。以斯拉记4:17说,那时王谕覆省长利宏,书记伸帅,和他们的同党,就是住撒玛利亚并河西一带地方的人,说,愿你们平安云云。意思就是说,在波斯时期,犹大的省长是住在撒玛利亚的,波斯时期的省府所在地一般继承自巴比伦时期,所以如果巴比伦时期有犹大省的话,省府所在地应该也在撒玛利亚,而不会在米斯巴这样的小地方。 如果省府的地方都是假的,那么省长被杀的事当然也基本上就是假的。事实上我觉得连基大利这个人物很大的可能性都是虚构的、并不真实存在。因为这个人除了耶利米书和列王纪第25章提及之外,没有其它历史书或者先知书提及,而列王纪第25章明显是抄自耶利米书,相当于圣经的那么多书就只有耶利米书提及。如果说当时真的有这么一个省长被人谋杀,而且省府所在地的人也被大量屠杀,导致战后在以色列余下的以色列人死的死、逃的逃、以色列真正成为无以色列人之地,那么重要的事只有耶利米书提到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圣经里只有耶利米书提到他,圣经之外则更没有资料提到这个人,所以这个省长大概率是假的,不过作者既然创作了这么一个故事,不排除这个人在作者心中可能有原型人物,只不过这个原型人物应该不是什么省长,他身上也没发生这些故事,甚至他都不是以色列人,他也许只有一点跟故事中的人物相同,就是他们都是被人谋杀的,至于这个人是谁,那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21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