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102/6759067.html

以色列盖谢尔剧院的《父与子》于7月18日—20日在首都剧场上演。从《唐璜》《耶路撒冷之鸽》《乡村》到《我是堂吉诃德》,这座由移民创建的剧院曾先后四次在首都剧场演出,上演了风格各异的原创精品佳作。

今年夏天,第五次来访的盖谢尔将伊凡·屠格涅夫最伟大的小说《父与子》改编,着力以现代的方式展现两代人间的冲突:父辈竭尽全力保护自己尊崇的价值观与文化,但子辈推崇无信仰、无艺术,无家庭、无情感的虚无主义。

医学解构的故事脉络

《父与子》的主人公是平民知识分子、医学院学生巴扎罗夫,作为一个秉持务实态度、拒绝关于政治、家庭价值、社会等级、传统等几乎所有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普遍观念的虚无主义者。

文本层面上,被医学生巴扎罗夫用作观察和实验对象的青蛙构成了剧作的核心意象,以“有丝分裂”、“骨骼”、“大脑”、“心脏”、“神经”、“血液”和“死亡”等医学名词作为各幕的主题,也重现了他的这段人生旅程。

巴扎罗夫在初到好友贵族青年阿尔卡迪在乡下的家做客之时,便与阿尔卡迪的父亲和伯父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巴扎罗夫嘲笑阿尔卡迪的父亲一把年纪还在阅读普希金的作品,他认为真正值得阅读的是实用的理科书籍,他轻易地挑衅一切,宣扬自己的虚无主义。

灵活而新颖的视觉体验

《父与子》的舞台以主人公悬浮在半空中的投影和深蓝光的背景拉开序幕。多媒体影像的设置是全片的一大亮点,舞台上的屏幕并非占据只是简单地充当背景,它以恰到好处的比例成为舞台上的一部分并不断改变,在保证演员和舞台有充分的自由度下,巧妙地为舞台加以补充并在视觉上产生充满想象力的互动。

在巴扎罗夫与阿尔卡迪的伯父决斗时,本是很紧张的一场戏,却因为独特的舞台调度而显得滑稽。演员们躺在舞台上,屏幕上是他们在林中决斗的画面,演员在屏幕中做出任何动作,舞台上的演员都要做出同样的动作,屏幕上的行走等于舞台上的滚动。当安娜在雨中与巴扎罗夫争论,屏幕中的两人被雨水淹没,当巴扎罗夫终于开口承认自己的爱,屏幕中的雨水霎时间退去,这样的场景有着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对经典的当代解读

《父与子》中一味批判父辈的巴扎罗夫,显得那样年少轻狂,也注定了在他将来会被生活“打脸”。这位认为爱本是毫无意义的年轻人,却对寡妇安娜产生了无法自拔的爱情。作为观众,大家很乐意看到主人公的矛盾心理。虚无主义者不是机器人,人在爱情面前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信奉任何生活方式、或是秉持任何理念而让你在爱情中会变得更高贵,你甚至无法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今天,关于不同年代的隔阂与争论仍在继续:保守或迂腐,新派或无知,这些矛盾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一旦矛盾升级,就会引发各方的口诛笔伐。上一代看着秉承“佛”系思想的年轻人觉得恨铁不成钢,不同年代的人眼中的彼此都带着被妖魔化的印象,这样的隔阂并非能够被轻易解除。

《父与子》的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父与子》在年前的创作之初……那些正在为今天的问题寻求答案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向过去的伟大作家们求助。更广泛地说,那些找寻生命的意义的人们,正通过他们的视角对经典进行当代解读。”导演耶海兹克尔·拉扎罗夫说道。

近期阅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52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