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皮肤病专业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4/6188147.html

来源:半佛仙人

1

综艺,一直是国民娱乐的主力供应商之一,也是资本赚钱造星的重要工具。

一个爆款综艺,可以带动全国认知。

《超级女声》,开启选秀元年;

《爸爸去哪儿》,让真人秀再创辉煌;

《吐槽大会》,开创脱口秀喜剧风潮。

一款优秀的综艺,也是造星神器。

李宇春,周笔畅,蔡徐坤,杨超越,无数人从综艺中走出。

国产综艺常被批驳大部分全民爆款都源自抄袭和引进,甚少原创。

到年,情况有所不同。

倒不是因为原创多了,而是连抄袭和引进的爆款都没了。

相比于明星八卦市场的精彩纷呈,年整个综艺市场宛如死水。

不但没有现象级爆款,连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综也相对少见。

为什么国内很少有原创爆款,而为什么近几年连非原创爆款都越来越少?

这背后是无数聪明人,无数钱的博弈。

2

综艺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国外综艺的“引进”;

另一种是本土制作团队的原创。

内娱综艺,一开始是“原创”和“引进”双线并行的。

本土综艺的开端,得从年的春晚算起。

然后是90年代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

一个是第一个全国性综艺,另一个是开创了综艺冠名的先河。

一个是日常版春晚,一个是带你看世界,二者都有一定的原创性,也融合了许多外国综艺的特点。

而后,随着市场经济对生活的进一步构建,文化消费和娱乐的主题进一步凸显。

地方台登场。

年,上海卫视《快乐大转盘》,成为地方电视台试水全国性综艺第一家。

年,湖南卫视开启内容创新。

脱胎于湖南经视实验性节目《幸运》的综艺《快乐大本营》在年7月11日开播。

第一次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什么叫“彻底的娱乐”。

而后,湖南卫视又推出了婚恋综艺《玫瑰之约》。

地方台综艺的出现,特别是湖南卫视在综艺上的崛起,打破了过去电视台“新闻+电视剧”一加一的模式。

电视台开始形成“新闻+电视剧+综艺”的三柱模式。

各大卫视,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综艺。

央视也推出《幸运52》、《城市之间》这一类纯娱乐综艺。

这一时期,各种新综艺频出。

如果你认真的去研究上世纪末国内综艺的具体发展。

你会发现,虽然这段时间,国内的综艺同样对外国综艺多有借鉴。

但原创和模仿是同步进行的。

既有借鉴自国外的成功经验,也有来自国内的创意。

同时这个时代的国内综艺还有一个现在所不具备的特点——试错。

像《快乐大本营》,其原型是脱胎于台湾省的《超级星期天》和日本综艺创造的《幸运》。

在湖南经视经过一段时间播放后取得优异成绩后,经过长期讨论、修改,才成为《快乐大本营》,在卫视上正式播出。

这段时间,国内综艺是存在“试错”和“打磨”这一阶段的。

3

为什么,到了现在几乎都以引进和山寨为主?

这要说到两件事。

第一件,钱。

大多数人都认为,有人看的东西,就有人做。

但实际上,是“能赚钱”的东西才有人做。

很多的内容有价值,但没有商业价值。

只有“有价值,且具备商业价值”的内容,才能获得资本的认可。

综艺为什么在八九十年代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经济?

当然,经济是一切的根源。

那么产业上呢?

产业上是因为消费端和资本端的需求倒逼。

消费端上,电视用户开始疯狂的增长。

那时大家对电视存着在近乎疯狂的迷恋。

客厅、电视是必备项目,没有客厅,没有电视的地方很难称之为“家”。

80年代底,洗衣机,摩托车,电视机成为新时代的三大件。

在《你好李焕英》中,出现的争抢电视购买额度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无数民众花费数月,乃至超过一年的收入去购买一台电视。

电视就是当时的存款消费第一目标。

而90年代前后的经济增长使得电视屏幕数量也开始了疯狂的增长。

海量的屏幕需要内容来承载。

只靠电视剧,新闻,以及小部分境外引入内容,难以满足大众巨量的需求。

这是消费端的驱动。

消费需求会引发供应需求。

八九十年代,电视内容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得电视广告成为了一个绝佳的推广渠道。

无数品牌发现了电视广告的作用,电视成为了渠道中的吸金之王。

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需要通过电视媒介达成广告投放的目的。

电视广告市场飞速增长。

市场需要更多的广告位来承载广告需求。

而综艺,正是这个扩张广告位,提升广告价值的标杆。

目前大众熟知的几个主流视频网站,其综艺的流量占比都非常低,有一些甚至只占有5%—10%,但是综艺收入能够占到全站商业化收入的40%以上。

像过去,湖南卫视顶峰时期一年亿的收入中有80亿是由综艺贡献而来的。

极高的广告价值,使得综艺几乎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成为资本的必争之地。

综艺的商业价值,在众多视频内容中位列前茅。

综艺的出现,使得在80-90年代,电视得以远超报纸、广播,成为了传媒之王。

由于电视台采用“中央—省—市—县”四级混合覆盖体系,使得电视台数量位居全球之首。

电视台运营,需要钱。

无数观众需要娱乐,大量广告主需要投放渠道,海量的电视台需要资金。

三者形成一个循环,催生出综艺潮流。

但问题也因此而生。

因赚钱而生的综艺,资方参与极重。

而资本存在,就必然“逐利”。

而逐利必然要求单位时间成本的降低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时间对于内容制作是最宝贵的资源。

内容需要打磨,资本需要快速赚钱。

二者的天然对立是综艺产业最大的矛盾点之一。

4

钱之外的第二件事,是内容行业的模式。

不像机械制造,土木这些硬行业、硬学科有高昂的成本。

你想复制别人的成品,就要有同样的产线。

你学习别人的技术,就要具备差不多的基础。

综艺作为一个“软性”行业,更容易依靠获取他人的经验为己用。

一个业内知名的案例,其成功经验很容易对行业形成重大的模仿、警示作用,对行业格局形成重塑。

那么国内综艺现有的格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是83年春晚?

还是90年的《正大综艺》?

正确答案,是05年的《超级女声》。

在00年代,一批老综艺收视渐渐走低,悄然落幕。

但经济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止,更多的观众,更高的消费力,需要更强的承载。

年,湖南卫视娱乐频道,借鉴了美国综艺《美国偶像》,推出了一个叫《超级男声》的歌唱选秀综艺。

这个节目本质上跟过去的“青年歌手大赛”没什么区别。但进行了优秀的本土化,决定选手去留的不再是专业评委,而是观众短信投票。

只不过这个优点的效果,要等到第二年才显现。

年,其姐妹节目《超级女声》上线。

一开始,业内对这个节目普遍不看好,这些高高在上的内容专家们认为没人会乐意看一群五音不全的人唱歌。

以至于当湖南台去各个地方设置赛区时,许多地方频道不愿加盟。

但谁都没想到,这个没人看好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将湖南台的收视从全国第六拱到第二,仅次于央视一套。

年,《超级女声》所获得的成绩让湖南卫视看到了“爆款”的希望。

第二年,这个希望,席卷了现实。

年《超级女声》播出,4亿人次观看,各项收视指标创下中国电视史上诸多难以打破的纪录。

5个赛区,15万人报名,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4岁。

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一众普通人的人生因此改变。

因为主持,汪涵晋升国内一线主持人之列。

因为冠名《超级女声》,蒙牛实现了品牌和销售的双重丰收。

当时的投票环节,掀起全民热潮。

无数的粉丝上街拉票,在当时的长沙街头甚至有小姑娘以回不去家借手机给家人打电话为由,骗来陌生人的手机去投票,甚至有粉丝准备卖房拉票。

贴吧迎来第一个巅峰,《超级女声》播出期间,贴吧日均活跃用户超万用户,共发布了超万帖子为选手拉票加油等,总决赛期间,每秒有四个人在“超级女声吧”发贴。

百度一度超越新浪成为全球最大中文网站,流量文化初次显现。

要分析05届《超级女声》的火爆,原因有很多。

有刺激时代的审美;

有草根海选带来的新鲜感;

有全民投票带来的参与感;

有互联网对造星的影响;

有不同审美带来的碰撞,导致内容上的戏剧性。

模式、内容、机制、时代、机遇,天时地利人和的开局让05届超级女声成为时代爆款。

为什么说05年的《超级女声》是重塑了当代综艺?

因为大家都赚到钱了。

冠名商蒙牛成功捡漏,借助超级女声影响力大幅提升。

但赚到的不止是冠名商,更是制作方。

年的《超级女声》最高收视率超过10%,市场份额最高接近50%,节目冠名费接近0万,7场决赛广告超过万,短信投票收入约万。

7年,魏文彬(湖南广电奠基人)在哈佛大学演讲谈及,年《超级女声》为湖南广电带来了万美元的直接收入。

在当年,这个金额超过了国内部分省卫视一年的总收入。

同时,05届超女,可谓当代综艺选秀和饭圈文化的始祖。

全民参与、粉丝打投由此开始。

饭圈文化,几乎就是从超级女声和贴吧的联系产生,李宇春的“玉米”,是当代互联网粉丝文化的始祖。

《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后,湖南卫视的收视率和广告创收,将其他地方卫视远远甩在身后。

马栏山这一个曾经的湖南国营综合农场,火速成为中国娱乐综艺的耶路撒冷。

《超级女声》带来的巨大收益既让无数同行为之眼红,也让无数从业者看到了爆款密码。

原来,模仿国外创意,本土草根,青年男女,大众参与,娱乐,这些因素的结合才是新时代的财富密码。

无数同行开始效仿《超级女声》,用各种近似的元素拼凑出一个个选秀节目。

一时之间,各类草根选秀真人秀综艺层出不穷。

草根都不够用了。

很多选手出现了在几个节目中反复横跳的状况。

巨大的利润让他们不再有耐心去一次次的尝试、修改,而是快速推出,快速获利,要在真人秀热潮过去之前快速获利。

模仿《美国偶像》的超级女声,为自己带来无数模仿者。

这或许是时代的玩笑。

从这一时代开始,综艺模仿之风就从未停止。

资本的逐利性,以及综艺行业极低的“复制门槛”,使得综艺开始热衷模仿。

但这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借鉴”。

大家多少还是要点脸的。

什么时候从借鉴+本土化,变成纯引入?

在《超级女声》成功之后,另一档综艺在超级女声开启的大门之前踩下油门。

《中国达人秀》。

5

年,东方卫视从英国买来版权,制作并播出了《中国达人秀》。

节目一经播出便取得巨大成功,在创造了上海本地综艺收视纪录之外,也在全国获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4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