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上海一套房。 中国看上海,美国看纽约,世界看曹县。 最近,“曹县”成为一个梗,走红网络。 最初,这个梗来自一位短视频up主,因为他在每次喊麦环节,都会嘶喊“山东菏泽曹县!牛X!我的宝贝!” 他的土味吆喝,语调跌宕起伏,再加上曹县的口音,洗脑了众多网友。 于是,梗再造,又出现了如下内容: 1.山东不能失去曹县,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2.我国的四大城市为:北上广曹 3.我常常因为自己不是曹县人而自卑 4.我被她抛弃了,她一出生就在曹县,这么优越的条件,我拿什么给她未来。 5.曹县系(英文:Niubi),是太阳系所在的棒旋星系(漩涡星系的一种),呈椭圆盘形,具有巨大的盘面结构,最新研究表明曹河系拥有四条清晰明确且相当对称的旋臂,旋臂相距光年。 6.世界八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南美板块、曹县板块。 7.我卖掉了北京的四合院,在曹县买了套二手房,虽然只有二十平米的公寓,但是为让孩子出生有曹县户口,也是值得的。 8.开玩笑也要适度,城市之间的真实差距一定要看清,要客观的评价,纽约在近几年还是追不上曹县的。 9.一朋友告诉我,曹县人均收入,我听完觉得很一般,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比特币 为什么曹县会火?为什么这么多人被这个大哥的视频洗脑?这个现象,同样切到了一个重要考点——土味短视频,以及视频背后的“寻根情怀”。 土味短视频:背后的“集体寻根”与“庶民的胜利” 何为土味短视频?曹县喊麦大哥是个缩影。在热爱观看土味短视频的用户认知中,土味短视频是一种带着“土气”“乡气”“农村气”的,具备鲜明田园特征与农耕文明形态的“原始”文化产品。而乡土文化,也正是通过这类土味短视频扩散至各个用户群体,向互联网文化中的精英阶层展示了社会的多元化与文化的本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既是互联网文化沟壑中底层用户获得的“庶民的胜利”,更是一种网民用户大规模的集体“寻根”。学术上讲,土味短视频,是一种由三四线城市或乡村居民所生产出的原生态的内容创作产品。一方面,此类土味短视频以一种大众文化产品的身份,维系着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联结,同时又因其“土”“猎奇”“不高级”等特点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下移的文化产品之一;另一方面,它是联通中国当代城乡社会关系的节点,以其区别于城市文化的、传统的、质朴的景观营造,为大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空间。“曹县走红”背后:土味短视频的融入、赋权与对立 (一)融入:土味短视频“曹县”唤醒的心理接近性在心理学中,心理接近性是指“任何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会因自身需要产生亲切动机和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在传播学中,心理接近性更多用在新闻接近规律上,“不仅指的是新闻与读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更重要的是新闻与读者在心理距离上的接近”。地域距离和新闻内容是产生新闻接近性的重要条件。对于土味短视频来说,因为其内容与表现都是在展示较为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和人物,且据统计其大范围的活跃用户也以乡村居民为主,所以乡村居民在观看时就会因为地缘关系与普遍的乡村形态而产生较强的兴趣点,从而衍生出心理接近性。在“曹县”视频中,对曹县的传播很大部分来自山东曹县同胞,除此之外,还有一样身份的小镇青年们。土味短视频在这时的出现,对于乡村居民用户来说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避风港”,他们并没有抗拒城镇化的改变,觉得这些都是好的,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适应。而在适应期间暂时性地融入土味短视频营造的之前的乡村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和亲戚朋友联系更多”以及“寻找新的赚钱方向”。(二)赋权:自我表达空间中的建构新身份当然,“曹县”视频的喊麦大哥成为了短视频的参与者。当下,大部分乡村居民更愿意在成为观看者,同时也成为一个土味短视频的参与者,他们乐于将自己对乡村的认知,自我在视频中建构出一个实体传递给更多用户。土味短视频为乡村居民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赋权,“更是自我形象建构与新形象认同的凸显”。在这一技术赋权空间出现前,乡村居民存在于“他者化”的叙事之中,不仅缺失了自我诉求的表达场所,更是丧失了表达这一自我诉求背后的复杂情感权力。无法进行自我表述,只能存在于被规定好的符号化名称,这让乡村居民对自身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并且也无力进行自我身份重塑。而土味短视频出现,满足了乡村居民这一群体的主体性表达欲望,给予了他们一种“内生性因素”的展示——即可以自己的真实日常生活能动性、自主性地进行表达。在观看与制作短视频时他们处于一种被满足的愉悦之中,在这个有声图像世界中,他们用一种杂乱无章的拍摄手法、流水线般地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呈现出这一群体模糊却真实的主体性表达实质。至于他们的主体性表达与建构中存在的种种关于“土”的问题,一开始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正是这些刻意呈现与夸大的场景,才能为他们赢来更多的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5677.html |